2016年3月25日

藥丸岳《天使之刃》-微雷


  「感同身受」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畢竟這世界存在著太多如果你不曾經歷過就無法「感同身受」的感受。比方說:男人永遠無法了解女性在生理期、孕期及生產時的不適與疼痛,不然也不會總是有人會在女性出現情緒暴躁或不穩定的時候,便脫口而出的說:「你月經來了喔?」這樣的話語,可能多數時候,只是想開開玩笑罷了,但是玩笑背後透露的觀念對聽者而言,其實是二次傷害。

  另一個多數人無法「感同身受」的,當屬天災人禍(含刑事案件)罹難者(受害者)家屬的心情了。對非當事者而言,在看到悲傷欲絕的家屬時,最多只能「理解、體恤」家屬的心情,無法真正明白家屬的悲與慟,而這一點「差異」也反應在廢死與反廢死的議題上。雖然家屬也明白,死刑無法讓親人死而復生,但如果沒有一命抵一命,「為什麼我至愛的人死了,而殺他的人卻還活著?」這樣的想法,將會跟隨他們一輩子。

  廢死支持者常遭嗆:因為不是當事者,所以才能高舉著人權大旗去要求廢死,然而,人類真的會因為立場不同而改變自己所堅持的理念嗎?(或許會吧,看看那些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的政客)那樣的話,如果反果來問反廢死的支持者:倘若今天是你至親至愛的人犯了罪,你也能放下情感,大義滅親,送他去死嗎?

  藥丸岳的《天使之刃》及《友罪》雖然出版時間相隔十一年(日本),但建議還沒看過的朋友,把它們當成系列作品,一起服用。雖然兩部作品討論的議題並不同,但是故事的原點卻是一樣的,都是從《少年法》開始展開故事。比起判不判死刑,《少年法》是更讓人無法接受的存在,因為有《少年法》的存在,十四歲以下的未成年者,不管是幹了什麼傷天害理、天理難容的事,都無法追究其刑事責任,而且其個人資料不但受保護,在接受完感化教育後還能隱姓埋名重返社會,至於會不會重新做人──只有天知道了。

  在推理的世界裡,有過不少探討死刑、刑罰及《少年法》的作品,像是東野圭吾的《空洞的十字架》及《徬徨之刃》、石田衣良《北斗:殺人少年的懺悔》及《美麗的孩子》、高野和明《十三階梯》、土屋隆夫的《米樂的囚犯》等,那麼藥丸岳的《天使之刃》如何在這些作品中,寫出新的變化呢?

  檜山的妻子在家中遭人割喉身亡,襁褓中的女兒尚未學會開口叫聲媽,就失去了母親,然而悲痛尚未撫平,警方帶來的消息卻是:由於犯人是三名少年,在《少年法》的保護下,不但身份不得曝光、不進行公開審判也不用入獄服刑,就連最後保護處分的判決,檜山也是從記者口中得知,於是檜山在媒體攝影機的環伺下脫口而出:「既然國家不處罰他們,那我就親手把凶手殺了。」

  看到這裡,讀者多半會猜測這是一個被害者家屬復仇的故事,警方也是,所以當四年後,少年B在公園裡遭人割喉身亡時,警方第一個就找上檜山,畢竟檜山的「殺人宣言」曾在媒體上公開播送。然而,這如果是一個那麼簡單易猜的故事,就不會獲得日本第51屆江戶川亂步獎以及改編成日劇了。

  由於警方的上門「關切」,讓檜山決定去了解少年們接受保護處分之後的狀況以及重返社會後的生活,作者這樣的安排讓讀者也能跟隨著檜山查訪的腳步,一窺何謂「安置輔導」何謂「保護管束」。除此之外,作者也將推理元素置於故事中,複數的事件加害者,互為因果,讓加害者也成了被害者,而檜山妻子之所以被殺的真正原因也並非單純運氣不好這樣的原因,只能說作者最後所揭露的真相,令人不勝唏噓。

  當事件落幕,步美問檜山是否仍愛著妻子時,檜山篤定地回道:「當然。」

      "愛她;即使在知道一切之後的現在,依然愛她。"

  雖然,作者並未安排檜山表達是否原諒了少年們的犯行,但從最終章裡檜山對某人的一席話中,多少可以了解經歷了這一切後的檜山,對於受刑人贖罪的看法:

  『祥子是想告訴你,在人生中染上的污點,絕對不是自己可以抹掉的,不管是少年也好,未成熟也好,絕對不能自己擅自抹掉,能夠抹掉這些污點的,只有受到自己傷害的被害者和被害者家屬。必須不斷贖罪,直到被害者真的原諒你們,否則你們無法真的更生,絕對不能隨便忘記!』

題名:天使之刃
作者:藥丸岳  
出版:高寶  
日期:2012/10/31

四年前,三名少年殺了人,
法律卻無法給予任何制裁,因為他們都只有十三歲!
四年後,少年B竟然被殺,
這是天譴?是復仇?還是精心策劃的陰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