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

非關正義


  剛才上讀冊生活找書,被暢銷排行榜第一名的書名給嚇了一跳,沒想到《絕歌》居然出中文版了,但是被列為十八禁書籍,十八歲以下不得購買,覺得有點可笑。

  近期的台灣社會,對殺人犯罪者並不友善,出版社選在此時出版日本連續殺人犯「少年A」的自白傳記,讓人驚訝,稍微爬了一下文,簽下《絕歌》中文版權、時報文化第二編輯部大眾文學線主編李國祥說:「重點不是原不原諒他、他該不該死,而是他從十四歲就想殺人,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的書」?李國祥指出,社會上不乏描寫殺人犯的書籍,但幾乎都是側寫,對讀者來說是隔了好幾手的資料,像是在看昆蟲、植物百科般獵奇。可少年A正好滿足了未成年犯不能判死刑、有文學造詣、又有探索自己與表達的欲望等條件,我們才有機會窺見一個扭曲的心。

  「如果少年A不寫,我們怎麼知道這些人到底怎麼想?沒有殺人事件發生,沒有人會注意到他們,但這些人一直都存在。」李國祥指出,「在台灣,社會的做法就是把這些人打成渣渣,當成社會毒瘤切掉,彷彿就能把他們隔絕在正常的世界以外,佯裝一切與自己無關,但致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編輯的想法,我能理解也感到贊同,所以不禁想問:鄭捷的伏法,是不是讓我們失去一個修正造成悲劇發生的機會?

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i=TXT20160511154502SQA 【文化事】少年A 第一人稱的殺人犯故事



0 意見:

張貼留言